延伸閱讀《幼兒發燒處理方法》
最近國內川崎症病例異常暴增,相關單位尚未查出原因,再加上川崎症本身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瞭,更令人擔憂!
何謂川崎病
日本川崎富教授於1961年首度報告一病例,在皮膚﹑結膜、口腔﹑頸部淋巴腺等部位出現病變,故稱之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 (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),之後漸漸有很多病例報告,現在醫師都稱之為川崎病。
流行範圍
兒童和成人都可能發生,但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,在2歲以下佔約50%,4歲以下約佔80%。男女比率為1.5比1。季節分佈不明顯。
症狀和診斷
一、 急性期:出現以下症狀時為此病的急性期,大概是由發病開始後約10天。通常是以突然高燒開始,接著陸續出現皮膚疹等症狀。症狀包括主要的和次要的症狀,這些症狀不是同時出現,也不會按一定順序來出現。
1. 主要症狀:是指底下六點,主要症狀也是診斷的依據:
(1). 持續高燒5天以上,有時可長達2到3星期。
(2). 兩眼球的結膜充血,但無分泌物。
(3). 頸部淋巴腺腫大,通常大於1.5公分。
(4). 口腔黏膜發炎: 嘴唇發紅轉為乾燥裂開出血﹑草莓舌﹑咽喉發紅。
(5). 軀幹出現皮膚疹:身體可能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紅疹。
(6). 手掌﹑腳掌的變化:初期手掌﹑腳掌發紅﹑腫脹,在約十天後在由指端趾端開始脫皮。(脫皮為亞急性期的開始)
2. 次要的症狀:在急性期可能合併其他次要的症狀包括:
腹瀉﹑嘔吐﹑腹痛﹑ 咳嗽﹑流鼻涕﹑急性關節炎﹑無菌性腦膜炎﹑ 膽囊水腫﹑無菌性膿尿﹑以前接種卡介苗處出現紅腫等。
手指﹑腳趾﹑肛門周圍開始脫皮,即進入亞急性期 ,約發病十天後 (11-21天) 。在此期發燒﹑口腔黏膜﹑皮膚疹﹑淋巴腺等急性期變化漸漸消失。
二、 亞急性期:進入亞急性期後,雖然急性症狀消失了,但仍然要持續警覺追蹤,因為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臟血管病變。追蹤3個月如果仍沒有心臟血管病變出現,一年後再追 蹤一次。如果有心臟血管病變,則必須追 蹤至心臟血管病變完全恢復為止。
擔心的朋友可以上 PCHome - 川崎症家族 詢問
其中有篇文章提到《發燒五天以上請一定要注意川崎症的可能性--別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》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babydoctor.com.tw/kawasaki.htm
- May 10 Mon 2010 13:06
川崎症資訊整理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