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輯思維能夠這麼受歡迎,不單純只是題材新鮮有趣,橫貫古今的邏輯分析讓人拍案叫絕而已,讓我感受到羅胖魅力的是,羅輯思維並沒有那麼勢利,雖然有行銷的需求成分,但是「羅輯思維」透過節目用精彩的故事去傳導處世道理給聽眾,傳導的方式是那麼溫和,讓人默默地接收起來,這是我最喜愛的部分!
今天看的是「亂世中的奇怪失敗!」,羅輯思維這集透過分析袁紹在公元200年時官渡之役打敗戰的原因,拉到現代來告訴年輕人必須去擺脫存量的恩怨和面對增量的麻煩!
官渡之役是三國故事中以少勝多的三場著名戰役之一,其他戰役是: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。
在這場官渡之役袁紹失敗後就死了,接著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,並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,批判袁紹:「色厲膽薄;好謀無斷;幹大事而惜身;見小利而忘命!非英雄也~」
羅輯思維就從這四句話開始展開分析,故事繞了一大圈卻息息相關,並且在最後又以這四句收尾結束,並告訴我們一個大道理。
故事的重點是從公元189年開始,當時漢朝老劉家的基因不行:先是生不出兒子、生出兒子養不大、養大了活不長...杯具啊~
漸漸形成漢朝百年來的四股勢力:外戚、宦官、官僚士大夫、地方軍人
這個死循環不就是呂捷老師講的邏輯啊!皇帝早夭>幼主即位>大權旁落於外戚>皇帝長大>靠宦官奪權>皇帝荒淫無道>皇帝早夭
而袁紹在公元189年達成四大目標:
一、把所有的宦官殺盡殺絕;
二、把外戚全部幹掉;
三、把地方軍人勢力放到中央;
四、把官僚士大夫變成軍閥。
於是開啟了三國故事的大門!
補充白馬義從: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,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,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。因此,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,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。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,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,而部隊為表達忠心,均高喊:「義之所至,生死相隨!蒼天可鑒,白馬為證!」因而得名——白馬義從。
而袁紹跟漢獻帝有許多的恩怨情仇,以至於無法接受沮授提出的建議:挾天子以令諸侯!
註:其實曹操當時的口號是:奉天子以令不臣!
因此,袁紹喪失了皇權正統的凝聚力,而導致
一、文官投降:許攸的背叛,讓曹操掌握了軍情,把袁紹的烏巢之糧給燒了!
二、五官投降:張郃和高纜的背叛,造成兵力的潰散,兵敗如山倒!
這是袁紹沒辦法擺脫存量的恩怨;和面對增量的麻煩!
於是又回到這段話:「色厲膽薄;好謀無斷;幹大事而惜身;見小利而忘命!」
羅輯思維先是批判中國歷史成王敗寇的偏頗,聽起來追根究底就是袁紹在道德和智力上有問題!再經過詳細的歷史分析,導出袁紹癡迷於存量而畏懼面對增量的麻煩,因此再回頭呼應煮酒論英雄的評語,過程真是精彩過癮啊!
最後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,如果這個時候的社會結構正在劇烈地重組,那利弊的權衡就不重要了,關鍵是你有沒有智慧可以抓到新的「利」;有沒有勇氣去承擔新的「弊」,這是勝負真正的分水嶺!
凡是有選擇必定有代價!
想創業但是不願意承擔風險:有膽選擇沒膽承擔代價,非英雄也!
補充求才三令:
第一令、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: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,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?及其得賢也,曾不出閭巷,豈幸相遇哉?上之人求取之耳。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賢之急時也。「孟公綽為趙、魏老則優,不可以為滕、薛大夫」。若必廉士而後可用,則齊桓其何以霸世!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?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,唯才是舉,吾得而用之。
主要表明思賢若渴、求賢之急,迫切希望與賢人君子“共治天下”,因此提出了“唯才是舉”的鮮明口號。
第二令、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: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,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。陳平豈篤行,蘇秦豈守信邪?而陳平定漢業,蘇秦濟弱燕。由此觀之,士有偏短,庸可廢乎!有司明思此義,則士無遺滯,官無廢業矣。
主要是補充第一令所不夠具體者,特別說明,不要怕用有缺點的人才,尤其不必處處都以德行來限制用人。
第三令、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:昔伊摯、傅說出於賤人,管仲,桓公賊也,皆用之以興。蕭何、曹參,縣吏也,韓信、陳平負污辱之名,有見笑之恥,卒能成就王業,聲著千載。吳起貪將,殺妻自信,散金求官,母死不歸,然在魏,秦人不敢東向;在楚,則三晉不敢南謀。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,放在民間,及果勇不顧,臨敵力戰;若文俗之吏,高才異質,或堪為將守;負污辱之名,見笑之行;或不仁不孝,而有治國用兵之術。其各舉所知,勿有所疑。
這下範圍更誇張了,用人不講究出身,不要在乎有沒有污點,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我都要!
留言列表